- 常州市公园管理中心2025年园事花事活动策划、设计、制作、执行及氛围布置竞争性磋商公告
- 招聘类骗局揭秘
- 黑龙江省新优名特直播电商基地成功举办TOB沙龙暨线上招商会
- 禹唐推荐|2025年上半年重点体育营销项目赛事日历
- 小糊涂仙“开盖见金喜”扫码活动丨活动解读
- 2025抖音电商个护家清:新趋势下的营销破局与品牌增长策略
- 浙江内容营销推广全案服务:内容营销推广领域熠熠生辉
- 小红书新闻稿发布的成功秘诀助你实现品牌营销目标
- 做更懂年轻人的涂料品牌野兽与香蕉助力嘉宝莉年轻化新突破
- 威海确定教育领域改革攻坚十项重点任务
邮箱:565142355@qq.com
手机:15891772836
电话:029-86751502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朱雀大街融尚第十区8号楼301-01室
招聘类骗局揭秘
近日,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这样一则消息:“中国雄安集团急招几万名大学生,不限专业,基本报名就能进。”有博主还声称“招聘有正式编制,年薪20万元以上”。
2025年2月5日,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在其官网发表“严正声明”,指明前述招聘内容为虚假信息,不法分子借此名义收取“培训费”“报名费”等费用,给不明真相人员带来经济损失,提醒广大求职者保持警惕。
事实上,这样的招聘骗局近年来并不少见。追求高薪工作却陷入“美容贷”骗局;加入“兼职群”却上了当,甚至成了电信网络诈骗帮凶……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网友爆料称遭遇了“求职招聘诈骗”,甚至有人被骗几十万元,这类骗局也被求职者称为“招聘杀猪盘”。
《法治周末》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,通过各种手段非法牟利,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设置了诸多陷阱。
收到面试通知时,大学生冯璐光顾着高兴,殊不知她已经掉进了一场“招聘陷阱”中。
冯璐今年22岁,是一名河北省某211学校中文专业的大四毕业生,校招时冯璐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,于是她在多个招聘平台上投了简历,终于在2024年11月收到了一条offer短信。
短信中称:“已收到您投递的助理简历,请发送您的邮箱地址过来,确认后人事专员会给您发送一封岗位相关待遇(邮件)。”
没有多想,冯璐就回复了个人电子邮箱账号。当天中午,她收到对方发来的邮件,其中有《职位邀请书》,说明了岗位以及薪资等事宜。
冯璐选择了“新媒体运营”这一岗位,被告知该岗位底薪8000元,加上其他一些补助和绩效,月薪能够过万,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产品定位、活动策划、品牌推广等。
不过,对方称公司要进行前期培训,需要先对第一节培训体验课转账,尽管心存疑惑,但是因为转账金额只有39元,为了不失去这个工作机会,冯璐还是给对方的支付宝账户转了39元,不过,她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。
其间冯璐被对方一步步引导转账,直到被要求转账一笔不小的金额时,她才察觉到“不对劲”。
在社交媒体上,一位名为张芸的网友发帖说:“防不胜防,自己防诈意识也薄弱,导致最终被诈骗1383元。因3000元以上才能立案,派出所警察同志说就当买了个教训吧。”
多位经历过这类骗局的受害者表示,“招聘方”收款用的是其支付宝或微信账户,而求职者获得返现却只能通过APP,要提现的话还得绑定银行卡。大部分求职者最后根本无法将APP的账户余额提现。
一位从业多年负责招聘的HR向记者介绍,公司对外招聘时往往都会先与求职者进行电话联系,邮箱地址主要用于在录用后发送录取通知,不太可能在一开始就与求职者频繁邮件往来。而这些“招聘方”却是通过发短信的方式联系到了求职者。
冯璐也表示,收到陌生短信的时候也曾有过短暂疑虑,但是求职心切,就没有想那么多,还是把邮箱地址直接发过去了。
记者了解到,这些骗局中不法分子在各类招聘APP发布“高薪工作”“稳定兼职”等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,或通过求职者在招聘APP留下联系方式后主动联系受害者,再以入职前或线下面试前需要通过线上培训为由,让受害者购买培训课程、完成考核任务。
“后来我才知道我同学也有同样的遭遇,只不过她比我损失更大,转账了5000元后,对方随即把她拉黑。”冯璐告诉记者。
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的法官曾提醒:一般来讲,求职、应聘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费用。因此,凡是打着报名费、服装费、培训费、体检费、保证金、保密费等名义在招聘环节收取费用的,极有可能是骗局。有的公司或者个人甚至承诺求职者培训后包就业,但需先向指定借贷平台贷款支付培训费用,导致求职者陷入“培训贷”“校园贷”骗局,工作没找着反而背了一身债。
“因此,各位求职者通过官方网站和正规渠道查询、核实企业资料和招聘信息,警惕求职收费陷阱,保存好证据,发现异常及时报警。”上述法官表示。
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刘岩向记者反映,他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一条平面设计师的招聘信息,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无要求。
在应聘前刘岩被告知:公司提供一个月的培训,培训完公司包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,但是实训时没有工资,找到工作的前提就是要从他将来的工资中抽点,前5个月公司从工资中抽三成提成,也就是要15000元。
对此,刘岩表示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,公司称培训费可办分期贷款,届时用部分工资还贷。
于是,在试听两天课程结束后,刘岩签下了贷款合同。但培训课程结束后,公司工作人员只是在班级群里发送招聘信息,具体岗位仍需自己去应聘。最终,刘岩不仅工作没着落,还欠了债。
刘岩告诉记者,自己面试的是平面设计师岗位,由于没有美术基础,所以最初他也将培训视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。
“试听课时,老师会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授一些简单的操作,让我们用软件做出一些简单的设计成果,但正式培训时,这些老师教的内容都是对网络上相关软件课程的复读,问老师问题也没有解答。”刘岩说。
刘岩后来发现,原来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,他也经人介绍加入到一个“招转培”相关维权群中,这个群里聚集了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害者。
“遭遇骗局的大部分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学生,主要集中在新媒体运营、短视频直播、IT、美妆美发、健身、烘焙等行业。”刘岩说。
2024年10月,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惩治求职诈骗犯罪情况,总结了求职类诈骗高发的四种类型,其中就包括虚构招聘“精心做局”骗取相关费用,并提示广大群众特别是求职人员需高度警惕并增强防范意识、识别能力。据了解,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,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。
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,“培训贷”陷阱持续存在,暴露出监督管理还有漏洞。他建议打造多部门协同执法的监管机制,对开展“培训贷”的机构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,增强监管威慑力,净化网络招聘市场环境。
他建议,求职找工作,应充分考虑自身特长和能力水平,如果遇到“未来就业前景广阔,但需要参加付费培训”“只要付钱就能参加推荐就业”等以及过高的薪资允诺,一定要提高警惕。在求职过程中若遇到上述问题,应立即保存证据,以便维权,同时向人社部门或公安机关投诉举报,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这些“微信拉手”的兼职广告往往以高薪报酬、工作轻松等为诱惑,吸引大家关注。
公民个人信息,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,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,包括姓名、身份证件号码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、住址、账号密码、财产状况、行踪轨迹等。
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间,被告人张某设立“看世界”微信群,并招募被告人刘某等人为下家。这之后,张某将上家打包发给其的手机号码及微信群二维码,发给下家刘某等人,刘某等人通过微信搜索这些手机号码并添加为微信好友,然后将新添加的微信好友拉到上线给的微信群中,随即退群。
同时,刘某将整理好的已拉入群信息(群名、手机号、微信号等)发给张某,张某汇总拉人信息并上交上家,上家以进微信群每人支付8元至15.5元不等的价格与张某结算,并通过网络虚拟货币(火币)的方式向张某支付,张某在虚拟货币平台提现后再和下家刘某等人结算。
2021年2月18日,刘某添加被害人邵某为微信好友后,将其拉入“美团-大润发優惠卷k1-15”微信群,后邵某在该群中被诈骗钱款共计97万余元。
北京市二中院审理后认为,被告人张某、刘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,非法获取、出售公民个人信息,其中张某情节特别严重,刘某情节严重,其行为均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,依法应予惩处。遂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,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四年,并处罚金四十万元;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,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,并处罚金四万元。
该案审理法官介绍,以公民个人信息为对象的很多不当行为,均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具体来讲,主要有以下三种行为模式:
一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,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;二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,将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,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;三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。
-
2025-02-16常州市公园管理中心2025年园事花事活动策划、设计、制作、执行及氛围布置竞争性磋商公告
-
2025-02-16招聘类骗局揭秘
-
2025-02-16黑龙江省新优名特直播电商基地成功举办TOB沙龙暨线上招商会
-
2025-02-15山西襄垣“四举措”“三保障”助推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发展
-
2025-02-152025广西旅游年活动实施方案来了!32条具体措施推动广西文旅出彩出圈
-
2025-02-15外拓系统:打响品牌提升销量